唐代《感遇十二首·其七》·张九龄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10:12:371077

感遇十二首·其七


作者:张九龄

时代:唐代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感遇十二首·其七 译文


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哪里是因为她所处地方的气候温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注释
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荐:进奉意。
树:种植意。

感遇十二首·其七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每读韩非《孤愤》,涕泣沾襟”(徐浩《张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感遇十二首·其七 考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11分)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小题1】请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5分)
【小题2】全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感遇十二首·其七 考点参考答案



【小题1】内容:诗的前两联通过西南方天空“缺”出的一隅(西南方天空露出的一片蔚蓝),天空中一抹不动的纤云,羽毛“犹湿”的鸟鹊和低沉的残雷来表现雨过天晴之景。
【小题2】手法:诗人主要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晴。比喻:首联“江面清”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比喻天空西南一角的清明之色。“纤云不动小滩横”一抹微云好像横在江面的一片小滩。拟人:鹊羽未干说“衣犹湿”,雷声没有马上消失说它是怒气未平,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雨过天晴的特点。

解析试题分析:应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赏析作答。内容方面回答时注意要有修饰语表现雨过天晴之景,如羽毛“犹湿”、残雷等,不可孤立地只写鸟鹊、雷声等。艺术手法方面,应回答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关键是结合诗句分析。

感遇十二首·其七 鉴赏


  诗开头两句,诗人就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橘树是果树中的上品,又能经得起严冬风霜的熬煎,终年常绿,因此诗人以丹橘自喻是有深刻含意的。这是诗人借用橘树来比喻自己“受命不迁”、“横而不流”的人格。这里,诗人不仅写了橘树的外形,而在着意表现它坚强不屈的精神,达到了形神的有机结合。同时呈献在读者面前的,并非一棵橘树,而是一片橘林。诗人是在描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群像”。这就使得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开阔,形象更为高大生动。

  三、四两句,写橘树的特点。诗人告诉读者橘树的经冬翠绿,并非因为江南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有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gs/8882.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