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10:50:273762

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时代: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 译文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 展开阅读全文 ∨

凉州词二首·其一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凉州词二首·其一 考点


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人们对此句大都这样理解:“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但古代有人把“黄河”解释作“黄沙”,理由是:“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并且引了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等诗句,证明唐时玉门关一带春天刮风多黄沙。

“黄沙”与“黄河”,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

凉州词二首·其一 考点参考答案


答案:
解析:

从地理学和物候学的角度,有可能“河”与“沙”传写错误;但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气势、美感更强,文学是可以想像、虚构、夸张的。两种观点不管赞成哪一种,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

从地理学和物候学的角度,有可能“河”与“沙”传写错误;但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气势、美感更强,文学是可以想像、虚构、夸张的。两种观点不管赞成哪一种,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凉州词二首·其一 赏析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 展开阅读全文 ∨

凉州词二首·其一 鉴赏二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gs/8895.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