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一下:鲁迅为何对祖父十分厌恶(图)

散文社2022-10-17 14:47:57304

鲁迅为何对祖父十分厌恶

鲁迅大家都已经是对他非常的熟悉了,而说到鲁迅的家人,很多人也知道鲁迅的弟弟,知道他的妻子孩子,那你知道鲁迅的祖父是谁吗?鲁迅其实和自己的祖父非常相似,在性格方面有很大的相同,然而鲁迅对自己的祖父却是十分厌恶的,和家里人对祖父的态度也是完全不一样,那鲁迅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揭露一下:鲁迅为何对祖父十分厌恶(图)  第1张

1、鲁迅祖父周介孚简介

周介孚(1838-1904),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浙江绍兴人,生于1838年1月22日,1867年中举人,1871年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鲁迅祖父。

1893年回乡发生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周介孚因此坐了八年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1904年7月逝世。

鲁迅祖父周介孚,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封建士大夫。他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又字介孚,号梅仙,以字介孚行世。

诞生于浙江绍兴,二十九岁(1867年)考中举人,三十三岁(1871年)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奉旨任江西金溪知县。戴了三年多县老爷的乌纱后,因与上级不和,1878年被弹劾免职。1879年经李慈铭指点,“卖田捐官”,以后一直在京候补,直到1888年才得了个内阁中书的实职。1893年因母丧丁忧回乡,发生了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斩监候”,从此就坐了八个年头的牢。1901年被释放回家,又活了三年多,于1904年7月逝世,享年六十有七。

揭露一下:鲁迅为何对祖父十分厌恶(图)  第2张

2、周介孚为何被判斩监候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江南乡试之年。京官殷某出任江南乡试正考官,南下苏州。绍兴城丁忧在家的内阁中书周介孚派家人前来拜托殷某“关照”应试的周家子弟,包括长子和几个侄子。

科举舞弊是重罪,但到光绪年间早已流弊日广。冒籍、夹带、刺探试题、雇用枪手甚至行贿考官等等,无所不有。周介孚在北京做官多年,和同样是京官的殷某相识,加上丁忧在身,就写了一封信附上银票让家人送给老相识。这本是司空见惯、手到擒来的易事。可周家的下人实在不会办事,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办成了一桩大案。

殷主考停驻在官船上,正好有苏州地方官上船拜访。周家下人找到官船后,也不看合适不合适,就把信和银票交给随从,让呈给殷主考。随从见是内阁中书周介孚的来信,又有银票,不敢怠慢,就拿进去递给了主子。殷主考拿到信和银票,看看在座的苏州地方官,极为尴尬。苏州地方官自然晓得是怎么回事,赶紧端起茶杯喝茶,当作没看到。这时的殷主考有两个选择,第一是退回银票,大义凛然地将周介孚和下人报官(地方官就坐在对面);第二是找台阶下,收下银子帮忙办事。他看看银票,咽了口水,装进口袋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和客人闲谈。

这件科场行贿案原本就此便可以结束了。

周家的下人见银票送进去后,船里的老爷都不给张收条或者回个话什么的,着急了。等了好久后,他竟然在岸边大喊:“老爷拿了银子,怎么也该给个话或者收条,小人好回绍兴交差!”他还以为科场行贿像在早市买菜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要发票呢!船上的人见这个人的话越讲越难听,出面阻止他大喊大叫。越不让叫,周家下人叫得越厉害,骂殷主考拿了银子不办事,引得岸边百姓围观。这下,殷主考恼羞成怒,苏州地方官的脸都挂不住了,严肃地走出来,下令将周家下人缉拿。殷主考还拿出周介孚的来信和银票,交给苏州府衙查办。

周介孚行贿乡试主考,人证物证俱在,而且是被抓了现行。案子很快就做成了铁案,层层上报。下面是科举舞弊司空见惯,最上面的光绪皇帝却不知道。他还以为科举是为帝国选才的根本制度,神圣而纯洁,一见竟然有官员公然行贿,龙颜大怒,将周介孚从严处理。周介孚被判了个“斩监候”,相关考生革除功名。

揭露一下:鲁迅为何对祖父十分厌恶(图)  第3张

3、鲁迅为何厌恶祖父周介孚

鲁迅是周家的长孙长子,在整个家族里都是十分受欢迎的对象,所以常人一般都会认为鲁迅会成为祖父周介孚的掌中宝,然而并不是这样,鲁迅不喜欢祖父,祖父对他也不会有太多的关爱。鲁迅出生于1881年,据说当时家中来了一位姓张的官员,于是就给鲁迅取名为“樟寿”,字为“豫山”,随着时间的流逝,鲁迅一天天长大,对这个名字并不满意,“豫山”这两个字总会被同学拿来开玩笑说成“雨伞”,鲁迅自然忍受不了这种嘲笑,于是让祖父给他改名为“豫亭”,读起来就像是“雨停”,没用多久后还是不满意,于是决定改为“豫山”,最后到了南京改名为“树人”。

周介孚骂人的这个缺点,最后也导致了儿媳妇对他不爽,偶尔也会和他顶撞起来,平时儿媳妇对他都是心平气和的,最后也到了忍不可忍的地步了。所以周介孚的在家中的威风逐渐消失,人们也便不会尊重他了。周冠五曾经也说周介孚除了爱骂人以外,还没有自知之明,从来不会在乎别人的感受,和他同辈的人暗示他不要说了,他却更来劲,不停的骂,所以晚辈们一般看见他都躲的远远的。鲁迅的弟弟周建人也回忆道说:“有一次,祖父周介孚骂了祖母,我母亲便走到了祖父的面前,严肃的说‘你都这么大的年纪了,为什么还要吵?你要给晚辈们做多坏的榜样!’没想到祖父听完后一言不发,因为平时没有人会去批评他,顶多都是好言相劝,母亲这一呵斥让祖父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也正是从那以后,祖父再也没有骂过祖母。”

在1904年的时候,周介孚去世,从1901年到1904年这三年期间,脾气古怪的周介孚一直生活在新台门,据了解,周介孚享年67岁,在他去世后,鲁迅当时还在日本,只有周作人从南京出发赶回浙江处理丧事,在他们收拾周介孚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副挽联,具体内容是:死若有知,地下相逢多骨肉。生源无补,世间何时立纲常。随后鲁迅从日本回到浙江,看到这副对联后说:“他这是在骂人!”鲁迅解释道说周介孚写的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是前妻、父母和儿女,这几类人在他看来是最为亲近之人,然而却比他先死,他们的骨肉只能在阴间找到了,而还活着的亲人没有一个和他关系亲密的,对他不够好,他认为现在的三纲五常都已经被完全破坏了,感觉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任何意义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介孚一生不仅活着的时候喜欢骂人,连死后都要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意。

了解了鲁迅这一生就可以发现,在他三岁的时候回老家看望亲戚,周介孚见了鲁迅,再一次相见的时候就已经相隔11年之久了,第二次见面是太祖母去世后,在1893年的时候,周介孚因一个行贿案被捕。到了鲁迅18岁的时候因上学路过浙江,去看过周介孚。后来周介孚出狱,鲁迅也毕业了,去往了日本。直到1903年的暑假回国探亲,又见了周介孚,这也是最后一次见他,后来周介孚去世,鲁迅当时在日本,并没有回来看他最后一眼。也许这就是周介孚所应得的一生,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所以鲁迅对他也没有多深的感情。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ls/40585.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