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筹笔驿》·罗隐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11:02:19991

筹笔驿


作者:罗隐

时代:唐代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筹笔驿 译文


译文
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
时势顺利时仿佛天地都齐心协力,大运一去即使英雄也难以指挥自由。
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遗恨编纬只能怪两朝老臣谯周。
而今只剩下山岩旁多情的江水,仿佛怀念,往事不停地绕驿奔流。

注释
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方舆胜览》:“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
抛掷:投,扔,指别离。
南阳:南阳卧龙岗。
北征:指攻打曹操。东讨:指攻打孙权。
时来:时机到来。同力:同心协 展开阅读全文 ∨

筹笔驿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怀古诗,可能是作者落第后游览筹笔驿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筹笔驿 考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11分)

筹笔驿①怀古

罗隐②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③。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因诸葛亮多次在此驻军筹划军事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一生不得志。③谯周,三国时蜀国大臣,在邓艾逼近成都时,力排众议,劝蜀后主刘禅投降。

1.前两联概括了诸葛亮生前的那些事迹?对全诗情感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5分)

2.后两联用什么手法表现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筹笔驿 考点参考答案


1.①事迹:走出南阳辅佐刘备,北伐运筹帷幄,赤壁之战借助天时地利大捷,时运不济事业受挫。②作用:这些史实中寄寓了诗人对诸葛亮忠智的赞扬,对其命运的感慨,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2.①用衬托、拟人等手法表现情感。②用昏君庸臣葬送大好河山徒留遗恨衬托诸葛亮的忠诚与功绩,寄托对他的怀念之情。用拟人手法写檐下流水,借景抒情,原本无情的流水也变得如此多情,日日夜夜傍驿流着,仿佛在怀念诸葛亮,更何况人。③这样写把抽象的情感写的具体形象,委婉深沉,耐人寻味。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注释,抓住前两联的关键词句,通过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抛却南阳”表现的是诸葛亮走出南阳辅佐刘备;“北征东讨”是指诸葛亮北伐及赤壁之战;“运去”“不自由”表现了时运不济事业受挫。由以上诸葛亮的事迹及时运不济带来的挫伤,可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赞扬与感慨,因此,对全词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由“恨”可体会出词人对昏君庸臣葬送大好河山的痛恨,由此来衬托诸葛亮的忠诚与功绩,因此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岩下多情水”,“多情”用于表现檐下流水,很明显是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答题时,可结合着具体的词句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筹笔驿 鉴赏


  此诗首联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实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gs/8900.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