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8 04:41:40424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时代: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译文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登飞来峰 创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登飞来峰 考点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结合诗的前两句,说说诗人有没有看到这一奇景?根据是什么?

________

2.诗的三、四两句议论结合写景,使抽象的道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句中“浮云”一词比喻什么?“最高层”比喻什么?

________

3.本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其主要特点是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或借用别人的诗句来解读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

________

登飞来峰 考点参考答案


答案:
解析:

  1.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鸡鸣日出”的奇景

  2.“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登飞来峰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 展开阅读全文 ∨

登飞来峰 简析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gs/8555.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