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清朝末期那么多赔款,为何清政府越来越有钱?(图)

散文社2022-10-16 08:20:09259

清朝末期那么多赔款,为何清政府越来越有钱?

清朝末期的历史,说起来也是会让很多人感觉非常屈辱的历史了,自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每一次打仗,基本上就会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在进行割地赔款,而且每次赔款都是几亿几十亿这样的高额赔款,然而清政府负担了这么多的赔款,却给人一种似乎越来越有钱的感觉,好像拿到钱的不是列强,而是清政府一样。而且从1840年到1912年,几十年的时间,清政府又是靠什么支撑到最后灭亡的呢?

详谈:清朝末期那么多赔款,为何清政府越来越有钱?(图)  第1张

1、清政府为何越来越有钱

大家都知道,晚晴政府打了一连串的败仗,割地又赔款,损失惨重,尤其是甲午战争,光《马关条约》就赔款白银2亿两。按理说赔了这么多钱,应该是苟延残喘、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才是。可历史上情况还真不是这样,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后那十多年,看起来可是不差钱,土豪得很。

举个例子,甲午海战一结束,清政府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国防建设,短短几年就从德国、英国、日本买了20多艘舰艇,其中有好几艘都是大吨位军舰。另外,军队规模也扩大了18万多。那阵势,根本看不出国力衰败,反倒像盛世中兴。

难道清政府真这么有钱?当然不是。来看一组数字。《马关条约》赔款白银两亿两,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实际超过三亿两。而清政府每年的财政结余,在乾隆中期大约是白银一千万两;甲午战争之前是七百多万两。甲午战争以后,就急转直下。1896年的时候,财政赤字达 1300万两,1903年猛增到3000万两,之后一直债务缠身,根本没钱。

那这就奇怪了,明明债台高筑,哪来这么多钱又是买军舰又是扩充军队?这其中的猫腻就在于,清政府不断地“印钱”。当然这个印钱要加引号,因为清政府用的是金属货币,但是它的办法跟今天印钱效果一样,都是发行货币。

那个时候,清政府对外结算的法定货币是白银,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他们新增发行了大量的铜币。当时,一枚9克重的铜币,各种成本加起来,实际价值是两文多,但是它标注的面值是十文,这样政府一下就有7文多的利润,钱财自然就滚滚而来了。所以虽然那时候清政府用白银衡量有巨额财政赤字,但是手里却并不缺钱,因此能大规模购置军备。

不过清政府这招要行得通,需要一个配套条件,那就是管制兑换。清政府所开具的各种票据,无论是以白银还是以铜元为单位计量,实际上都不能兑换成白银;而且各种外币不论是英镑、美元、荷兰盾什么的,进入我大清的地盘,也都必须按规定的牌价,兑换成银票铜钱。这样,真正的白银被政府紧紧控制。而民间呢,只能用注了水分的另一套货币系统。

但这样的货币管制会带来另外一个麻烦,那就是出口。以茶叶为例:英国商人的购买价是一箱100英镑,按当时的国际汇率折合成800两白银。可是,当时不是有两套货币系统吗?那按照那个注了水分的系统来核算,茶叶商人的成本就达到了1000两,他得卖1100两才行。卖100英镑,也就是800两不仅不赚钱,还赔钱嘛。

这怎么办?于是清政府只好出面协调:反正这两套货币系统是我定的,那索性英国人这100英镑归我,然后我再给茶叶商人相当于1100两白银的银票,这生意不就做成了吗?英国商人、中国茶商、清朝政府,三方皆大欢喜,只不过市场中又多出300两白银的“假钱”而已。

详谈:清朝末期那么多赔款,为何清政府越来越有钱?(图)  第2张

2、清政府灭亡与财政的关系

所以说,晚晴这招,就是硬通货归政府,用于财政支出,这样就解决了外债问题和军备支出,还可以展示国际形象,甚至可补贴亚非拉。至于民间呢,大量注水,通货膨胀,至于穷人过不下去?不要紧。我进口了洋枪洋炮,又招募了大批军队,还怕你造反不成?

但话说回来,白银都被花到了国外,政府手里只剩下印出来的票据,这么长期搞下去,早晚要搞砸。1910年,金融危机终于爆发,实在熬不下去了,清政府想来想去,又想了一招:把民间筹资建设的铁路权收归国有。那怎么收归国有?当然不是拿真钱出来收购,而是发行国家股票给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人。这样,既掌握了铁路权,又一下就将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巨额资金弄到手了,聪明吧?

但投资人不傻,您这就是明抢啊,那我们能干?于是湖南、广东、四川三省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议,也就是历史上说的保路运动。这其中,四川闹得最凶,清政府抽调湖北军队入川维稳,武汉空虚,武昌爆发起义,这样,前几年还大肆购置军备、非常土豪的清政府,就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了。

所以清政府想通过滥发货币这招来度过危机,显然是行不通的,没有信用支撑制造出来的繁荣是虚假的,是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说,滥发货币这样的财政败笔也是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详谈:清朝末期那么多赔款,为何清政府越来越有钱?(图)  第3张

3、清朝的灭亡

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兵。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中向革命军施压,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的形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ls/39538.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