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落梅风·人初静》·马致远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8 06:56:30692

落梅风·人初静


作者:马致远

时代:元代

人初静,月正明。纱窗外玉梅斜映。梅花笑人偏弄影,月沉时一般孤零。

落梅风·人初静 译文


译文
人刚刚静下来,月色正是明亮的时候。白梅花枝斑驳地斜映在纱窗上。梅花偏偏弄影戏笑人,夜深了月亮沉落,庭院里一样凄凉孤零的景象。

注释
玉梅:白梅。
弄影:化用宋张先《天仙子》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句意。

落梅风·人初静 考点


苇花温暖

张梅

①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

②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可最初的,来自《诗经》:“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再没有哪一个词能比“苍苍”更能写出芦苇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只有在秋冬之际才能体会得到。

③生命的寒意在一群群芦苇那里显露无遗。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在它们面前,河水缓缓流淌,和时间相仿,毫不回返地离我们而去。

④立于冬寒中,褪去了生命的青葱鲜嫩,袒露的更是淡而有韵的风姿。我们的生命,要经过怎样的春夏,才能对霜寒处变不惊?像深秋初冬的芦苇一样有着内外兼修的淡然?

⑤于是,去看它们,在立冬,它们也立于苍茫中。收割过的大地平静、平和,它们宁静、宁和。走近一群无语的苇。想起那位叫苇岸的诗人,在每个节气的上午九点去观察、拍照、记录,收割大地上美好的意象。我只想收割往事,收割淡定。或者什么也不想,和苇花一起接受这入冬清澈的阳光。

⑥沿着坡度倾斜的河滩下去,冬日的河水已经很浅了,得比夏日的丰水季节多走数十米才能走到渡船上,将那些土坡旁清瘦的芦苇丢在身后。不过,迎接你的,是对岸的一群水鸟,因为近水,显得更有生气。水中只有在冬季露出的浅滩上才有,水鸟们径直飞到苇丛里,或许会留下几个小而圆的蛋,没有人会惊动它们的宁静。

⑦芦苇上的露水刚刚被朝阳晒干,身子骨似乎轻盈了不少,风很轻,苇花也微微舞动。它们能称为花么?没有芬芳,没有娇嫩,灰白的一茎,也难怪清少纳言感叹苇花“全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可我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它们持久、恬淡,在细颈的瓶里插了数月也依旧没有谢幕的意思。

⑧一些往事漫过记忆,像风轻盈地漫过苇花。村子里的人会有一些口口相传的方子,看病不需找大夫,哪一种植物的叶子治咳,哪一种草木的花驱毒,或是去火补虚,老人们常常如数家珍。看见母亲脸上手上的细痕,知道母亲去了苇塘,篮子里的芦根还要分给邻里一些。用它炖水喝,据说可以除燥,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燥的岁月里,也就当解渴的水,喝了一碗又一碗。

⑨最实用的,也是费了母亲数月功夫,集了蓬松松一包苇花,它们再也不能飞散时,是被缝进一个布袋里,枕在我们有梦的夜晚。至少,不用枕窸窸窣窣作响的稻壳芯的枕。

⑩苇花,从此和温暖关联。
1.选文开头段引用关于芦苇的诗句有什么作用?(4分)
2.第③自然段写“冬日,到了芦苇这里,用的全是简淡的笔法,这些芦苇如素面朝天在唱一出清淡的戏”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作用。(3分)
3.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还是执意把它们称为花,甚至比对菊更喜爱它们”,请结合上文说说作者喜爱苇花的什么?(3分)
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5分)

落梅风·人初静 考点参考答案


元代《落梅风·人初静》·马致远原文赏析及考点

落梅风·人初静 赏析


  马致远写了二十多首“落梅风(寿阳曲)”重头小令,内容都是言情,都写得情韵绕梁。这支小令是其中之一。

  这支曲子写一个独守空房的年轻女子的哀诉,放在诗歌中,便可加上“闺怨”的标题。散曲与杂剧不同,往往不需要“自报家门”,便可从曲文的情调和构思中来判断出主人公的身份与处境,这也是这首小令饶有兴味的一个方面。

  “月堕霜飞,隔窗疏瘦,微见横枝”(宋杨补之《柳梢青·梅》)、“寻常一样窗间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都说明了梅月映窗特有的动人效果。此曲的起首三句,不动声色,也描绘了月明人静时的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然而,小令的女主人公却别有怀抱,窗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gs/8607.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