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袁枚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8 10:22:30907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作者:袁枚

时代:清代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译文


译文
在凄清冷寂的秋夜拜访借园主人,还未见其人已经听到笛声。
悠悠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抒发着主人的心情。
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深处的红藕的飘来阵阵幽香,好像笛声也有了香气。
与主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相逢,久久伫立相对无语,连那衣襟都被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

注释
秋士:指借园主人。
响:指声响。
遏:指阻止,使停止。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考点


1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州赤壁谒东坡
任蒙 ①我又来了,在这满天秋碧的日子。
②我是来看苏东坡的。
③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滚滚江水边这片青松与修竹掩映的江矶兀立于小城一侧,兀立于如烟波一般浩渺的文化时空里;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苏轼屹立在这里,屹立在历史的苍穹之下。
④江上的霞晖刚刚散去,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而去,任三三两两的人群从公园穿过。无垠江山,朗朗怀抱,今日黄州的秋空,依然能让他产生无限怀想。
⑤是的,先生没有离开过黄州。他把自己最好的创造年华留在了黄州,他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留在了黄州,他把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和生命表现留在了黄州。
⑥不曾有过干戈扰攘的著名战事,不曾有过或虚或实的传说故事,黄州的悠远,黄州的名望,是靠文化构筑起来的。说得具体些,是在970多年前的那个风雨如磐的日子,一个近似囚犯的人被押解到这里,在这里留下了几纸文字之后,就把这座小城高高地垫起,让世人刮目相看了。
⑦如今,不闻低吟高诵之声,横笛漫吹的悠扬也已渐渐远去,但有苏轼伫立在这里。无论是秋色中的黄州,还是春阳下的黄州,见到苏公,都能让人遐想翩翩。
⑧那是一个让人永远无法悟透的文化话题,本是一场人生悲剧,却导致了一次生命意义的至高升华。在我们今天为宋词、为唐宋散文这些巨大文化财富而备感骄傲的同时,只能庆幸当年的黄州,不是今天人们印象中的这座大江似练、山水如绘的美丽小城,上苍就不会将那次重大的文学孵化选定在这里。
⑨黄州有幸。当年,这处在人们看来十分偏僻的蛮夷之地,却意外地迎来了才华盖世的词人,加上它临江的地理位置,还有个与赤壁鏖战之地同名的矶头,使词人想到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激战,使这座平淡无奇的小小江矶得以峥嵘出世,使千万年安然流淌的江水在文字的画卷中显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使这座城池肩负起了一次重大的文化使命。
⑩词人有幸。作为悲剧的主角,乌台诗案带给他的政治挫折是惨重的。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苏轼来到黄州,无疑是走进了他那宦海人生的巨大落差。是黄州尊贤敬德的淳朴民风抚慰了他遭受过重创的心灵,是黄州壮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才情。尽管人生厄运和功名未成难免使他感伤,但他得以在这个小小平台上一览辽阔江山,走向情动千古的高远之境,以江海豪情卓然独步,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极其精妙的一页。
⑪古往今来,每一个追求文化高度的汉语言书写者,无不苦思冥索地探寻过方块汉字的最佳组合之奥秘。而当年词人泛舟江波之上,借着如纱如水的月色,与人把盏谈笑,随之挥毫写下了令天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旷世之作。那样的夜晚,词人一家或寄居于小小寺庙,或局缩于简陋茅庐,忘却了自己身处逆境的他,在这夜阑人静之时,还端坐窗前,秉烛研墨,其神情之从容,其笔锋之流畅,犹如天授。
⑫天地广袤,山水无数,为何黄州能够诞生出震古烁今的文学作品,造就出一代文化奇人,这里的山水蕴藏着怎样的灵性,东坡先生曾在这里受到了怎样的灵感支配,才完成那样绝妙的文字组合的?这种问题也许有些玄虚,但并不一定是个可笑的话题。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学人向往黄州,他们除了游览名胜,还希望从这里寻访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文化名胜对寻访者的诱惑所在。
⑬苏轼被贬谪而来,本是历史对道义和文化的一次暴虐践踏,本是命运对他的一次极不负责任的安排,但他却在这种艰困和屈辱的遭遇中,实现了一次被历史大书其功的文化突破。惊世之作如此出现,除了神灵相助之功,似乎没有谁能够作出符合现实规律、并且令人信服的解答。
⑭我每次到黄州,都要来赤壁一游。尽管我没有能力来破解杰出文化的诞生之谜,连苏轼谪居黄州五年的经历也缺乏研读,甚至不清楚自己一次次反复而来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每次前来,我总要在这位先贤面前久久凝望,看他峨冠博带的衣饰,看他并不伟岸的身躯,看他自然平静的表情,看他穿透岁月的眼神。文化伟人生荣死哀,不像帝王将相那样,活着没有人敢靠近,死后没有人愿意靠近。一代代后人读着先贤的作品,总像他们还活着,不管他们离自己多么遥远。
⑮这回,我再一次走近苏轼像前,再一次屏住气息仰望,再一次留影纪念。可我似乎突然感到,他那双平和远眺的眼睛中透出的雄视百代的目光,让人震撼。
⑯原来,我无法走近他。
(1)第⑧段加点词“孵化”在文中的含义是构思、酝酿、创作。
(2)第⑨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身临其境而勾起的历史回顾与联想,(1分)抒发内心对东坡的敬慕之情。
(3)概述第⑩段苏轼被贬黄州却能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极其精妙一页的原因。
(4)本文第④段的文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5)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③段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B.本文横穿古今,通过凭吊苏轼也反思了古代的文化现象。
C.第⑪段划线句让我们联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本文语言朴实而不失于文采,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激情。
(6)阅读全文,请对文章的最后一段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考点参考答案


分析 (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和分析作品结构.
(5)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
(6)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 试题解析:
(1)本题侧重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考虑,在文中,“孵化”一词是阐述“重大的文学”的,该词体现的是一个过程,从原文来看应当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酝酿并写出了震惊世人的名篇,因此可以将该词的意思理解为“孕育”“诞生”.
(2)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要结合其运用的表达技巧考虑,通过解读该句可知,划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然后分析排比的作用,即: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身临其境而勾起的历史回顾与联想.然后联系作者的情感:这样写是为了表达对东坡的敬慕之情回答即可.
(3)解答该题,应当联系第十段的具体内容来看,联系其中的“是黄州尊贤敬德的淳朴民风抚慰了他遭受过重创的心灵,是黄州壮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才情”“但他得以在这个小小平台上一览辽阔江山,走向情动千古的高远之境,以江海豪情卓然独步,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极其精妙的一页”等语句作答即可.
(4)解答该题,首先要明确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而去”等句子是作者想象的,属于虚写;“任三三两两的人群从公园穿过.无垠江山,朗朗怀抱,今日黄州的秋空”是现实的景物,属于实写.因此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解答第二问可以结合段落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作答,从内容上来说,作者想象“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是讲苏东坡写活了,“任三三两两的人群从公园穿过”是说他还生活在人民中间,这样苏轼的形象就让人觉得就在眼前,有亲切之感;从情感上说,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对苏轼的仰慕之情.
(5)C项“让我们联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错误,根据划线句中“泛舟江波之上,借着如纱如水的月色,与人把盏谈笑”等信息可知,能联想起的应该是《赤壁赋》.
(6)本题明确指出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赏析最后一段,降低了赏析的难度,因此应该从这两方面作答.从结构上说,最后一段,往往要从照应开头或题目、收束全文、深化主旨等方面考虑,这一点回答不难,根据鉴赏术语对号入座即可.从内容上说,要体会“原来,我无法走近他”的内涵.联系前文可知,作者来到黄州,追忆苏轼,是想走近他,最后作者说“无法走近”是为了突出苏轼的高尚人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从而表现出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并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分析出这些内容即可.

答案:
(1)、构思、酝酿、创作.(2分)
(2)、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身临其境而勾起的历史回顾与联想,(1分)抒发内心对东坡的敬慕之情.(1分)
(3)、其原因是:黄州尊贤敬德的淳朴民风抚慰了他遭受过重创的心灵(1分),黄州壮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才情,(1分)还有他情动千古的胸襟和卓然独步的江海豪情.(1分)
(4)、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作者运用联想想象的写作手法,(1分)横贯古今,把东坡先生写活,重新赋予他生命,(1分)仿佛东坡先生没有离开黄州,还生活在人们中间,依然用他那宽阔的心胸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样使东坡的形象给人平易亲切之感,(1分)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东坡的仰慕与喜爱之情.(1分)
(5)、C
(6)、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结尾紧扣题目,(1分)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开头(1分).
从内容看,“走近”苏轼是本文行文的线索和主题(1分).作者来到黄州,看到苏轼曾经生活过的黄州山水,勾起了他对历史的回忆,他从时间和空间上“走近”苏轼;接着,他苏轼的遭遇及其文学作品,“走近”苏轼的心灵(1分);结果他发现自己无法“走近”苏轼,突出了苏轼高尚的人格与杰出的艺术成就;(1分)表现出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并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1分).

点评 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赏析


  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gs/8685.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