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春望》·杜甫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02:21:51670

春望


作者:杜甫

时代: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译文


译文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春望 考点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首联中“破”和“深”字写得极好,请作简要分析。

5.诗人见到花鸟后为什么会落泪心惊?

6.“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春望 考点参考答案


4.“破”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情景,“深”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前者使人触目惊心,后者令人满目凄凉。

5. 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派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6. 家书难得,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春望 鉴赏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gs/8709.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