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兵马俑的发髻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发型代表什么?(图)

散文社2022-10-16 09:12:52322

兵马俑的发髻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发型代表什么?

兵马俑我们都知道,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非常令人震撼的。而每一个兵马俑可以说他们的姿态、发型、表情等都是不一样的,而在发型上,很多人都发现,兵马俑的发型很多都是歪的,这一点和一般从影视剧里面所了解到的秦人发型可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为什么他们的发髻都是歪的?兵马俑的发髻究竟是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发型又代表了他们不同的人的各自的什么身份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疏解:兵马俑的发髻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发型代表什么?(图)  第1张

1、两千多年前的杀马特们

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从上到下得到显著增强,其中以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最为突出。

当其他六国军队和秦军对阵时,望着对面秦军的发型,不仅满头问号“什么东东?平时狂也就算了,发型也要这么拉风?”

秦始皇没有想到,当兵马俑再次重见天日的时候已经是两千多年以后。依赖于现在的技术大致复原出兵马俑原本的模样。大多数看过兵马俑的游客都沉醉于阵列所散发出的气势,完全忽略了两千多年前的杀马特们。没错,就是秦军的“发型!发型!发型!”

当现代人在考虑剪个什么发型能更好的吸引妹子注意时,人家秦军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梳中分了。高冷、搞怪、可爱各种各样的风格,无不彰显着大秦与众不同的个性。

我们印象中古人的发型肯定是中规中矩,发髻在中间,两边对称。

一贯喜欢标新立异的秦军在发型上也要区别与其他诸侯国。

其实,看似嚣张的发型和秦军战斗力的提升有关联直接。并不是因为可以在对阵时起到对敌军的威慑作用,而是商鞅变法中推行军功制后出现的“赠品”。

老规矩,先大致介绍下背景。

当时的秦国内部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阶级矛盾,主要就是土地私有的地主和农民发生冲突。登上政治舞台的地主阶级无限制的压榨农民,农民阶级自然不甘心一直被压迫。聪明的秦国统治阶级利用两者的矛从中谋取自身利益。于是乎,商鞅变法应运而生。

在商鞅变法制定的条例中如果底层想跻身上层,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很显然这正是推行军功制的秦王想看到的结果。

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推行军功制最彻底的一个,军功制推行到什么程度,士兵的战斗力就能提升到什么程度。

疏解:兵马俑的发髻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发型代表什么?(图)  第2张

2、秦统治者强行让底层觉醒

秦国推行军功制是告诉大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意思就是不管你家是平民还是贵族,只要在战场上立功才能授爵。贵族子弟肯定是表示反对,但普通人看到希望后肯定双手支持。况且秦国大部分都是底层,对比来看贵族和地主阶级占比例少之又少。

在战场上杀敌不只是能获得奖励,还能获得一定的土地权和让整个家族脱离下层阶级获得政治权利,这对世代躬耕于乡野饱受地主阶级压榨的底层具有致命的诱惑。

欲归爵二级以免亲父母为隶臣妾者一人,及隶臣斩首为公士,谒归公士而免故妻隶妾一人者,许之,免以为庶人。——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军爵律》

秦国不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秦将白起和王翦都是出身底层。英雄不问出处的概念在这时候被奉行为真理。

笔者猜想,看到这里的读者心里肯定和当年对阵秦军的六国士兵一样,心里有很多的问号?你扯犊子呢?这些和发型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各位读者大人,稍安勿躁,有了前面的铺垫下面才能直接切入进去。

在军功制中有这样一条,也是整个秦国军功制中最得底层人心的一条;战场上取得敌人首级越多获得的赏赐越多。

可打起仗谁知道你杀了多少人,所以秦军杀一个敌军后便割下他们的头颅别在腰间,这也是为什么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缘故。想象一下,一群腰间别着敌军首级的秦军站在六国士兵面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和气势。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韩非子·定法》

疏解:兵马俑的发髻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发型代表什么?(图)  第3张

3、秦国军功爵制弊端中被忽视的细节

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一项制度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漏洞,并且这些不足短时间内很难被完全修复。这项看似公平公正的措施最大的漏洞就是忽略了贪婪的人性,所以在战场上总有一些士兵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打起仗来飞沙走石,杀声震天,一片混乱!战场上的敌人不仅防备十足还具有相同的攻击性,但战友没有防备啊!所有当时有的秦军直接趁乱砍两个自己人凑数!甚至很多秦军在战场上为争夺首级打的不可开交,《秦律封诊式》中也记载着秦军在战场上割取阵亡战友首级冒充敌军首级的内容,这些秦军还不在少数。秦国颁布军功制的时候要求获得的敌军首级要有军官佐证,军官是不能拿着获取的首级邀功行赏的,这样一来军官很难从中获取利益,难免会出现士兵和军官沆瀣一气的现象,士兵割取敌军首级后让军官佐证,获取利益后给军官一定的好处,这样下来皆大欢喜。鉴定首级的军官不是不知道里面的黑幕,但想避免实在是太难。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一项方法可以直接辨明士兵拿来邀功的首级是不是战友的首级,那就是发髻。没错,还是发型!发型!发型!

看过历史剧《大秦帝国》的朋友可能是好奇,为什么秦朝人的髻总是歪的呢?或者还有中分后面用辫子勒头发呢?这也是《大秦帝国》里值得称赞的地方,剧组对秦国人当时发髻方面进行了高度还原。

楚国人喜欢把发髻梳成歪歪的,有的后面还扎个小辫子。宋代吴文英《风流子》中有过描述“堕妆偏髻,露浓如酒,微醉敧红,自别楚娇天正远,倾国见吴宫”,但是宋代离战国时期依然时隔久远,似乎并不能证实这种观点,幸好楚人爱偏髻的观点在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楚墓龙凤帛画上得到证实,画中女子头发在脑后挽成起,然后用丝带扎紧往后部突出,尾部上翘。

江陵马山1号楚墓中的墓主人便是留有偏髻,湖南罗子芈姓楚人墓葬中也有偏髻陶俑出土,芈姓作为楚国的核心构造族群和包括楚王等一众楚国氏族都出自芈姓。

疏解:兵马俑的发髻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发型代表什么?(图)  第4张

头发乌黑,梳有偏髻,仰身直肢葬,手脚用锦带捆缚。——《楚文化考古大事记》

这种流行于楚国的发型传入秦地主要归功于来自楚国在秦国执政41年之久的秦宣太后芈氏,没错就是《芈月传》里的那位芈氏。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为政。——《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

芈月原本是楚国人,后来成了秦惠文王的姬妾。在魏冉的帮助下二人拥立年幼太子稷为王,就是秦昭襄王,芈月以太后的身份主政秦国长达三十六年。因实权太后的尊贵身份,秦国上下都以宣太后为尊,这位来自楚国的太后带来了许多楚国的文化,这些文化和秦国原有的文化相互融合,本文中介绍的偏髻便是其一。

楚人脑部后的辫子被秦人用来勒紧头发,这种扎法很新鲜,却很实用。

秦军偏髻的正确扎法:后脑头发紧贴头皮,但要留出一撮来,两侧同样如此。这三撮头发编成麻花辫,统一在脑后部集合,两侧的头发和脑后部的头发束在一块,然后向顶部头在右侧扎起一个发髻。这样一来既省去了其他物料的辅助,直接就地取材,还特别实用。在战场上不会轻易脱落出现披头散发的现象从而干扰视线。

疏解:兵马俑的发髻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发型代表什么?(图)  第5张

4、兵马俑中的发髻直观的表达出职务高低

偏髻在秦国的流行并非从上到下获得喜爱,秦国贵族阶级在对于偏髻的认可只是新奇,而在军队中发型的区别渐渐的演变成一种身份阶级的象征,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秦兵马俑的发型上直接得到答案。

兵马俑将士的等级最直观的变化除服饰、铠甲、装束之外还有发型的不同。武士俑、吏射俑、跪射俑等低级的军士发型都是偏髻,职位开始上升后发型和发型装束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由左偏、右偏开始向中间靠拢,头发上的装束也开始变得不同,军吏俑以帻把发髻系于下巴处,底层士兵只是简单的梳成偏右或偏左(秦人尚右)的发型,从最直观的角度上区分开等级的不同。

同样,可以看出偏髻传入秦国后已经从开始的民间流行,贵族新奇感变成底层士兵普遍认可,当士兵开始以此统一发髻后,便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战友互相砍杀拿首级邀功的现象,长期梳偏髻让士兵的发际线走向产生定型,负责检查首级的官员可以更好的区分到底是己方士兵的首级还是敌方士兵的首级。

疏解:兵马俑的发髻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发型代表什么?(图)  第6张

5、歪打正着的发髻

当士兵梳着偏髻冲锋陷阵时,不仅意味着军功制在秦国底层士兵中的认可度已经普及,同时意味着其余各国推行的军功爵制远没有秦国彻底,这是秦国统一诸侯国的步伐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细节。

军功制推行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最基本的人性带来的麻烦,战场上互相残杀、争夺首级的现象本可以阻碍秦国军功制推行的程度,但谁曾想一个小小的发型却能轻而易举的解决如此棘手的弊端。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秦国最终完成大一统不仅有奋六世之余烈的殚精竭虑,腰别首级的虎狼之师,更有恰到好处的上天眷顾。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ls/39569.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