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一下:古代为何有两个长安城?汉朝和唐朝的有何区别?(图)

散文社2022-10-17 06:21:37367

古代为何有两个长安城?汉朝和唐朝的有何区别?

一说到长安城,很多人都会想到,在盛世唐朝下的繁华的长安城,这是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面的场景,盛世大唐,繁华的都城,都让人非常的向往。但其实在历史上,是有两座长安城的,一座是汉朝时期,一座是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长安城是后来又修建的一座城市,也就是说这是两座不一样的城市,只是名字相同而已。那么既然已经汉朝已经有了长安,为何唐朝又要重新修建一座长安城呢?这两座城市又有什么区别?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解惑一下:古代为何有两个长安城?汉朝和唐朝的有何区别?(图)  第1张

1、长安不是一日建成的——总共分了四期工程

西方有句古话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汉长安自然也不是一天能建成的,其实长安城的营建历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01 第一阶段:汉高祖时期——有地住就行了

汉朝最初定都长安,是经过了一番波折的。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最初刘邦和他的临时政府待在洛阳。当时很多人就不想走了,但是有人建议刘邦定都长安:“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意思就是关中作为秦的故地,在地理上有着优势。最终刘邦决定迁都关中。

本来可以就直接用秦朝的旧宫就得了呗。但是秦朝的咸阳城早就被项羽焚毁,刘邦只好用与咸阳城一水之隔的秦朝离宫将就呆着了,这个离宫就是后来汉长安城的长乐宫。于是在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正式入住长乐宫,而汉长安城的建造也就拉开了大幕。

丞相萧何负责整体工程。《史记》中说他“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在长乐宫西边,萧何还修了一座未央宫,由40多个宫殿楼阁组成,在当时绝对是相当壮观的。

有了长乐、未央两宫,汉长安城的基础就算是有了。这也是汉长安城营造的第一阶段。

02 第二阶段:汉惠帝时期——还是得有个城墙

第二阶段从汉惠帝元年到六年(公元前194-190年),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给长安城修了一个城墙。把长安城的范围给圈了起来。《汉书》里面说:“长安,高帝五年置。惠帝元年初城,六年城。”也就是说到了汉惠帝六年基本上长安城墙就算是完工了。长安城墙一完工,整个城市轮廓就有了,而城市的整体框架也算是搭起来了。

这个城墙看起来好像不太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古代都城城墙的方方正正的样子,不知道怎么看起来这多一块那少一块的。其实,这个城墙还挺有讲究的,后面我们详细说说。

解惑一下:古代为何有两个长安城?汉朝和唐朝的有何区别?(图)  第2张

03 第三阶段:汉武帝时期——我要换大房子!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走向了巅峰,国富民强。手里有了钱,看自己的房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汉武帝决定要大规模扩建长安城。总而言之一句话:我要大房子!

首先,武帝时期,完善了长安的规模和城市格局。根据《三辅黄图》中记载:“长安城中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格局已经比较齐整。其次,武帝还为自己修了很多新宫殿,有的宫殿城里放不下,都修到城外头了,这就是长安最大的宫殿——建章宫。此外,武帝还扩建了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这是连城市休闲都做到了。

长安城在武帝的时期达到了汉朝城市发展的巅峰。

04 西汉末年:王莽——我就是想修个庙,怎么还给烧了呢?

在汉武帝之后,长安的城市格局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直到一百多年过去,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在长安南郊又修了很多礼制类建筑,比如明堂、辟雍之类的。当然,其中最大的建筑,就是王莽的九庙了,所谓九庙,也就是王莽追封自己祖先的家庙。至此,长安城所有的建筑都修建完成。

王莽虽然修建了高大的建筑,但却并没有改变动荡的政局。连年战乱,天灾人祸,使得经济社会濒临崩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在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烧毁长安宫室,大肆抢掠。《汉书》中说:“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随着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残破的长安最终告别了曾经的繁华,走向了衰败。

解惑一下:古代为何有两个长安城?汉朝和唐朝的有何区别?(图)  第3张

2、长安城的特点——“斗城”:北如北斗,南如南斗

前面我们说了,汉长安城的城墙并不是我们以为的方方正正的,而是看起来并不规则的形状。这个特殊的形状,其实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就涉及到汉长安城的另一个称号——“斗城”。

根据《三辅黄图》所说:“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也就是说,汉长安城的北城墙很像北斗七星,南城墙很像南斗六星。这样看似乎看不出来,我们把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和长安城地图做一个合成对比。

这样一看,还真是有点像啊。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汉长安城也被称作“斗城”。那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造型呢?主要还是跟北斗南斗崇拜有关。早在殷商时期,北斗星就被称作与帝王相联系的星。《史记》中曾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这意思就是说斗星是在天空中央,意味着稳定和秩序,象征国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此外,斗星呈现出勺子的形状,勺子可以用来舀水。汉长安城是修在渭水边,把城墙修成个勺子形状,似乎也可以获得渭水的滋养。

还有,汉朝初年,有一种“五德说”很盛行,就是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一种德行,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方法来算的。按照这种说法,汉初应该是继承秦朝的水德。既然是水德,城墙修成斗星的勺子形状便于舀水,也是寓意汉朝顺天应命,天人合一的意思。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事属于附会。汉长安城城墙修成这个曲里拐弯的样子,并不是为了什么天人合一,而是有着客观的地理原因。元代的文学家李好文就持这个观点,在他所著的《长安志图》他曾经这样反驳南斗北斗的观点。他认为,城墙南边像南斗的原因是为了包住长乐宫和未央宫。

因为前面我们说了,长乐宫和未央宫是汉高祖时期修的,城墙是汉惠帝时期修的,先修的宫殿后修的城墙,所以城墙得必须把两个宫殿包住。因为两个宫殿最开始修的时候就修成了错位的形状,导致长安城墙修到那里必须拐一个弯。

而北边的城墙,则是因为受到渭河制约的结果,北墙“委曲迂回之状,盖是顺河之势”。我们来看一下汉长安城北城墙和渭水的走向。

在汉长安城北城墙之外确实有一条渭河的支流。沿着城墙的西段和北段流过,所以说,李好文所说的这一点可能是对的,那就是北城墙的造型其实是沿着河流走向修建的缘故,不是刻意要造成北斗形状。

当然了,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李好文隔了一千多年,肯定是没办法搞清楚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说,汉长安城之所以修建成这种曲里拐弯的造型,天象崇拜和地理形成这两种原因都是有可能的。

解惑一下:古代为何有两个长安城?汉朝和唐朝的有何区别?(图)  第4张

3、汉长安城既然这么好,为什么后世还要再修新长安城呢?

既然说汉长安城又是南斗了又是北斗了,这么吉利的地方,为什么后来隋唐时期还要易地再建一座长安城呢?这其实是因为汉长安城存在一些问题,不再适合作为国都了。

01 汉长安城建设初期缺乏城市规划意识

前面说到汉长安城的建造历程的四个阶段,其实可以看出,汉长安城的建造其实有着很明显的“想到哪里,修到哪里”的趋势。从最初以秦离宫修建的长乐宫,以及萧何时期所修建的未央宫,其实都并没有很明显的统一规划观念。汉长安城里的建筑布局和城市格局都是在后面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所以我们现在在看汉长安城的时候,总是觉得似乎缺乏一些整体性。

宫墙所包围的区域,随着时代发展迅速被各种建筑填满,等到汉武帝修建建章宫的时候,就是因为宫城里没地了,只好把宫殿修在了宫城外。这就是典型的缺乏规划的表现。

不过,要说汉长安城最初建造的时候没考虑到后面,那也有点偏颇。其实在高祖时期,由萧何建造未央宫的时候,是有过长远考虑的。根据《史记》记载,当时长乐宫修好以后,汉高祖刘邦见了勃然大怒:“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意思说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怎么能够修建这么华丽的宫殿呢?萧何回答:“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意思说,要不就不修,要修就一次性修到位,让后世不用再扩建了。由此可见,萧何最初修未央宫的时候确实有着长远考虑的。

但是,汉朝国力的增长也超出了萧何当初的预料,萧何认为已经足够壮丽的未央宫在近百年以后也有点落后了。所以说萧何虽然最初有长远考虑,但是受制于当时的理解水平,无法形成真正长远的系统规划。这也是汉长安城为什么建的有点随意的原因。

解惑一下:古代为何有两个长安城?汉朝和唐朝的有何区别?(图)  第5张

02 汉长安城的区域已经不足以承载都城的要求了

由于城市取水的需要,汉朝选择把长安城建在渭水边,可是建在渭水边就受到了渭水河道的制约,使城市受制于地理限制没法扩展。所以,汉长安城在惠帝时期基本定下了框架以后,后世再发展只能在城外的地方再想办法。随着汉朝国力增长,盛世的来临使得人口大增,西汉由最初建立时候仅仅1300万人口,到汉武帝时期已经有3000多万,翻了两倍还多。

人口的增加也导致都城土地承载能力的不足。再加上长安城分区随意,结构分散,无论是宫殿分布还是城中的居民区,以及各个政府办事机构都在城中四散分布。而在汉朝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条件下,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也必然降低。种种因素,都让汉长安城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都城的要求了。

而到了几百年以后,隋文帝代周称帝,想要迁都关中的时候,当时已经因为战乱而废弃几百年的汉长安城,只剩断壁残垣了。更加难以满足隋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都城需求。另外,由于几个世纪的废弃,城中的积水逐渐下渗,地下水都受到了污染,不能饮用。《册府元龟》中记载:“而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因为汉长安城已经确实难以满足隋朝建都的需要了,在《隋书》中记载隋文帝杨坚对汉长安城的评价:“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衰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占星揆目,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众所聚。”意思是汉长安城因为太过衰落,已经难以作为国都了。这也是隋朝不得不新建都城的原因所在了。

汉代的长安城,经过四个阶段的修建,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也体现出了独一无二的“斗城”的特点。通过城墙造型与北斗南斗的关联,体现了汉朝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对城市建造的影响。

然而,汉长安城作为一座修建比较早的大型都城,其建筑结构还是呈现出了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于城市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其城市规划仍然停留在比较原始和随意的层面。而城市规划的分散和随意,也造成了行政管理效率较为低下,再加上汉朝人口的逐渐增加,汉长安城逐渐无法承载国都的要求。

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代周称帝,选择了关中作为定都之地的时候,隋文帝看到了汉长安城在历经800多年战乱风霜后的残破不堪,最终决定易地重新建造都城。隋文帝所选择的区域,就是龙首原的南麓,川原秀丽,地势开阔,更加适合作为一个大一统国家的都城。

《隋书》中记载隋文帝的诏书中说:“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宜,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公私府第,规模远近,营构资费,随事条奏。”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杨坚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在龙首原南麓建造新都城。在宇文恺的精心设计规划建造之下,仅用时9个月,就完成了这座新都城。隋文帝为这座新都城命名为——大兴。

30多年以后,这座大兴城迎来了新的主人。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在此后,长安城成为大唐光耀万年的盛世象征。长安这个名字,也在两汉风云之外,又增加了崭新的内涵。而长安城后面的故事,更加传奇。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ls/40295.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