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集灵台·其二》·张祜原文赏析及考点

散文社2022-07-29 14:06:40871

集灵台·其二


作者:张祜

时代:唐代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集灵台·其二 考点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2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 “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九月二十五曰

8. 第①②两段揭示了对方什么论点和论据?(4分)

答:

9. 第①②两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2分) 答:

10. 阅读文章第③〜⑤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3分) 答:

11.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3分)

答:

积淀,成就人生的高度徐新

①有一种毛竹生长在我国南方湘粤一带,漫山遍野,质地平凡而拙朴。在最初的五年里,它确实很平庸,你几乎觉察不到它的生长。即便是在别的竹类争先恐后攀比高度的时候,它也丝毫不动声色。但是,当第六年的雨季到来时,毛竹就突然钻出地面,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 60厘米的速度不断生长,最终迅速超过其他竹类,到达30米的高度,就是在这样的6个星期内,毛竹完成了它一生所要达到的高度,并把它的同类远远地甩在脚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寻本究源,毛竹最后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就是前五年的日积月累,在五年的时间里伸展出长达几千米的根系。积微成著,厚积薄发,才造就了毛竹最终的一柱擎天。

②众所周知,黄山松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它的生长环境却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都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而更让人称奇的是黄山松的根部要比它的树干长几倍,甚至几十倍,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黄山松才能将它的根扎到很深的岩土之中,汲取土壤深处的水和养分,从而坚强地屹立于岩石之上,虽历经风霜雨雪却依然永葆青春。

③毛竹在蓄势后的“魔法生长”,黄山松在风雨中的“气定神闲”,都源于其基础的深厚和稳固,也正是由于它们能够在无声中积聚破土而出的力量,才有了后来喷薄而出的奇迹和傲然挺立的气魄。

④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逆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困难所吓倒;在喧嚣中也能定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相信我们也会最终实现自身的飞跃,成就辉煌的人生。

⑤19世纪,一个美国男孩靠在火车上卖报纸和雪茄烟为生,可是当旅客们谈论有关投资方面的事情时,他总会全神贯注地倾听,他梦想成为一个预测未来的交易商。为了这个梦想,他长大后整天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将数百万根K线一根根地画到纸上,并对着这些K线静静地思索、潜心地研究。后来他干脆把美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所有记录搜集到一起,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着规律。整整六年,他集中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与古老数学、几何学和星象学的关系,终于发现了有关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预测方法,并把它命名为“控制时间因素”。最终,他在金融投资生涯中赚取了 5亿美元,创造的理论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他就是威廉•江恩——世界证券行业尽人皆知的最重要的“波浪理论”的创始人。

⑥其实,生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伏笔”。在平淡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只有尽可能地聚集力量,不断夯实人生的基础,才会在最恰当的时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顺利攀登上人生的新高度。

(摘自2010年10月《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2.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3分)

答:

13. 本文开头的①〜③段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4.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4分) 答:

15. 如何理解“生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伏笔’”这句话?(4分)

答:

还是多想想明天不知从何时起别管以后”成了时髦。闲谈可以莫谈国事,一辈子甭管两辈子事,当官者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大款们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曲“别管以后将如何结束,至少我们还有梦”,更是让灯红酒绿的男女们唱得如痴如醉,将人生变成一场梦幻。翻翻斑驳的历史,有时会揭开历史的疮疤,重温一下过去,可以找到今天的影子。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叫嚣过:“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可是,路易十六还没有来得及享尽人生,大革命便把他推上了断头台。穿行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每当风狂雨骤之时,夏桀、商纣之类的暴君便粉墨登场。“别管以后”的暴行层出不穷,每隔几百年就会周期地暴虐一次,动荡使生产力积累荡然无几,留下的也只有“从头说”。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别管以后”,纵使国家强大如秦也免不了二世而亡;只要不为明天着想,家有石崇之富,也免不了饿殇街头;“别管以后”肯定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醒过我们: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当然是化为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可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而今有些地方,森林砍完了,矿石采荒了,对资源“竭泽而渔”,或滥采滥用,留下的不只是“梦”的问题,而是严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治国与治家同理,其亡必忽焉。如果说我们不负责地“不管”以后,以后的事肯定要有人管的,今日的恶作剧将由我们或我们的子孙以十倍、百倍的代价补偿,这种断垣残“梦”敢做得了吗?

“别管以后”将是“如何结束”,靠曾经拥有也不是办法,别再犯傻了,还是为明天,为子孙想想吧!

16. 本文批驳的敌论点是。(2分)

17. 本文摆出敌论点的方法是(2分) ( )

A. 边叙述边摆敌论点

B. 先摆敌论点再写具体表现

C. 先写具体表现再摆敌论点

D. 摆敌论点后直接批驳

18. (1) “重温一下过去,可以找到今天的影子”中“今天的影子”指。(2分)

(2) “以后的事肯定要有人管的”,这“人”指 。(2分)

19. 文章批评利用资源不得法的是两种做法。(2分)

20. 说说题目“还是多想想明天”的含义。(4分)答:

集灵台·其二 考点参考答案


8[解析]本题考查对驳论文中敌论点和敌论据的把握。阅读分析第①②两段可见,第①段是对敌论据的叙述,第②段是由此得出的敌论点。

答案: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两年以前,我们

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9. 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10. 因为敌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敌论点表面上看似乎也正确,要驳倒对方,自然需要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11.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脊梁”的含义,然后从作者的正确立论上思考作答。答案: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

12.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从题目中即可看出。答案:积淀,成就人生的高度。

13. [解析]本题考查引出论点的方法。文章第①〜③段叙述了毛竹和黄山松的特点,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答案:通过叙述毛竹和黄山松的特点引出论点。

14.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据内容的概括。抓住人物、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这是一个事例,属于事实论据。答案:事实论据。威廉•江恩在潜心的研究中实现了人生梦想。

15.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抓住“创造”“积淀” “伏笔^三个词,再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第二问要紧扣“积淀”回答。答案: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充实自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每一天的进步中成熟、丰盈起来的,每个人走过的历程都是在书写自己的未来。

16. [解析]本题考查对敌论点的提取能力。从前S段列举的现象,可以提炼出敌论点。答案:别管以后

17.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引出敌论点的方法,本文开篇先罗列了一系列“别管以后”者的具体表现,然后引出了敌论点。

18.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第(1) 题联系上下文,紧扣“历史”“影子”两词作答;第(2) 题要联系上文的

“我们的子孙”作答。答案:(1) 历史的教训在今天重演了(2) 子孙后代

19.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首先找到问题所在的段落,然后紧扣“对资源‘竭泽而渔”或滥采滥用,留下的不只是‘梦’的问题,而是严重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一句提炼出这两种利用资源不得法的做法。答案:竭泽而渔滥采滥用

20. [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含义。要联系文章内容,围绕作者的观点,从“珍惜今天”“合理利用资源”“居安思危”“多为子孙后代着想”等角度来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 :我们要多为明天,为子孙后代着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gs/8970.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