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一下:秦末大乱的时候,岭南秦军为何不回来?(图)

散文社2022-10-16 00:34:15252

秦末大乱的时候,岭南秦军为何不回来?

在秦朝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盛极一时辉煌一时,但是秦朝却如同一朵昙花一样,盛开了没多久就凋零了。而秦朝末期,天下大乱,原本的六国蠢蠢欲动,他们一直都想要推翻秦朝的统治,对于他们来说缺的就是一个时机,时机成熟之后,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灭亡秦国。而在秦朝建立之初,秦始皇派到岭南去的五十万大军,在这一次秦朝存亡关头,竟然一直都按兵不动,可以说是眼看着秦朝走向了灭亡,但是他们却始终都没有回来抵抗,实在是令人不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驻守岭南的几十万大军坚持留在岭南,根本就不想回来拯救秦朝呢?

讲授一下:秦末大乱的时候,岭南秦军为何不回来?(图)  第1张

1.秦末岭南大军

史料展现的面貌很清晰:中原陷入全面动荡之后,岭南秦军中地位最高的南海尉任嚣此时已病入膏肓,他临终前招来自己的部下、龙川县令赵佗,说出遗言:听说陈胜等掀起叛乱,各地豪桀都相继叛秦自立。我担心盗军侵入南海郡,希望封闭由中原进入岭南的各处通道,并立国以待大局生变。岭南地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有条件在此立国、成为一州之主。由于郡中其他将领、长吏都不足与谋,特地召你来告之计划。

任嚣死后,赵佗继任南海尉一职,并向各关隘守军发布命令:中原盗军要来了,赶快断绝道路聚兵自守!随后又按秦法杀死了咸阳朝廷委派的高级官吏,由自己的部下取而代之。在之后中原动乱的几年时间里,赵佗始终按兵不动,几乎是坐视秦朝一步步滑向崩溃。

这段历史也引发了后世的各种解读甚至猜测。最普遍的观点认为,赵佗拒不发兵是野心使然,理由也很简单:秦朝灭亡后,他才发兵吞并与南海郡相邻的桂林、象郡,控制了整个岭南地区,并自立为南越武王,之后一直和新建立的汉朝抗衡。而在孙皓晖先生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又虚构了秦始皇给任嚣密诏、禁止岭南秦军北上救援的情节。其他猜测还有:岭南秦军早对秦二世的暴政失望,不肯救援;岭南秦军其实以原来的楚人为主,对秦政本来就没有认同感……

这些猜测或许多少都有些道理,但也都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就算岭南秦军真想北上,也不可能做到,因为这是现实条件所决定的。

讲授一下:秦末大乱的时候,岭南秦军为何不回来?(图)  第2张

2.为何不回中原的原因

如今的网民早习惯了对着地图指点江山,或许以为进兵就像玩战略游戏那样,鼠标一点,军队就直接开出聚拢了。现实情况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兵力的集结,粮草的调配,行军路线的确定,大大小小的细节都是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摆在赵佗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重新聚拢这支秦军。很少有人注意岭南的地理状况,觉得那里应该和中原差不多,其实当时的岭南完全由大片的原始森林、沼泽、河流组成,比楚地、吴越地区还要荒凉,还有当地潮湿炎热的天气、可能爆发的瘟疫疾病,丛林沼泽中遍布的毒蛇、蚊虫和猛兽等各种威胁。直到明清时期关于岭南的笔记中还是这副样子,而那已经是经过上千年的开发了。可以说,先秦时期岭南地理环境的恶劣,无论怎样估算也不为过。

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主要依靠水路。你可以把整个岭南想象为一片叶子,叶肉就是绝大部分森林覆盖的地区,由中原到岭南最重要的几条大河组成最主要的那根叶脉,它们分别是湘水(湘江)、漓水(漓江),以及更南的郁水(珠江),三条大河的各条支流则组成更细的毛细血管。

当年秦军南下,正是按照这样的路线,乘船从长江进入湘江,再进入漓江和各条支流,一点点散入密林,深入岭南的每一寸土地,在征服地建立一座座要塞堡垒、控制水陆交通要道。秦朝几次征发罪犯赘婿等移民岭南,号称五十万人,就算这个人数是大体写实的,散落在整个岭南地区,也可以说微不足道,可以想象,他们对岭南的统治主要是“据点”式的,每处要塞堡垒不可能有太多驻军,只能有几十数百人不等,基本处于半自治状态;各据点之间又相距很远,军令的下达非常不便,赵佗从自己所在的番禺(广州)发出命令,没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几乎不可能传遍岭南所有的秦军据点,而所有据点的兵力逐一集结,又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这还没把各种拖延、质疑、抗命、信使可能出意外的种种因素考虑进来。

讲授一下:秦末大乱的时候,岭南秦军为何不回来?(图)  第3张

第二个巨大难题就是后勤保障。任何军队开拔,粮草从何而来、如何运送都是最大问题。陆路运粮尤其如此,当时没有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粮草只能由人力或畜力运输,但人畜在运粮途中同样要吃粮食,路途越遥远,消耗口粮也就越多。《汉书·主父偃列传》记载,蒙恬北击匈奴的时候,粮草主要从如今山东地区的黄、腄、琅琊等地区运到内蒙古地区,每运输三十钟粮草,只能有一石最终运到前线,其他绝大部分都会在路途中消耗掉。

岭南秦军倒是不怎么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运粮以水路为主,粮草在路上消耗的不多。可关键在于,岭南本土不可能有多少存粮、支撑秦军北上。在之前征服岭南的整个过程中,秦军后勤补给主要依赖于中原地区供给的粮草,它们同样遵循着长江——湘江——漓江的运输路线,这条路线艰难到,秦军不得不专门修建一条运河来运粮,这就是灵渠。

如今中原大乱,可以肯定粮草的运输已经断绝。驻守岭南的秦军就算在当地垦荒种粮,短短几年也不可能开垦太多的农田、积累下足够多的粮草,戍守当地的士兵只怕是填饱肚子都勉强,他们平时最可能的还是像当地的百越人那样,逮到什么吃什么,比如蛇和水产,“东越海蛤,瓯人鱓蛇(鳝鱼),鱓蛇顺食之美。”“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盖越人美蠃蚌而简太牢。”“食水产者,龟、蚌、蛤、螺以为珍味,不畏其腥臊也。”还有生食的习惯,《礼记•王制》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考古发现也能证实当地粮食产量有限的现实。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不少鸟类的遗骸,比如禾花雀,但普遍比现在体型要小,专家推测,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居于热带地区,体型小有助于散热;也可能因为当地农业还不够发达,这些鸟雀吃不到那么多稻谷。这种情况下,秦军要是北上中原,只怕还不等到了中原就要断粮了。

讲授一下:秦末大乱的时候,岭南秦军为何不回来?(图)  第4张

第三个问题是,秦军在岭南地区根基还不稳。岭南三郡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立的,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不过区区五年,被征服的百越部族才刚刚与秦人混居,对秦人的敌视必定仍普遍存在。秦军一旦北上,极可能丢掉这片土地,那样意味着前功尽弃,所有已取得的建设成果都会化为乌有,岭南同样会和中原一样,重新陷入部族之间的彼此争斗,中原王朝想要再度涉足这片领土,难度将陡然增大。而岭南秦军也将失去后援基地,其他所有不能随军北上的中原人都将遭遇百越人的反击、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

当时也有这样的现成例子。岭南的东部是如今的福建一带,当时属于东越地区,当地两位越人君长东瓯王摇、闽越王无诸之前本已降秦,秦末却又趁乱起兵;岭南的西部还有一个瓯雒国,统治那里的安阳王蜀泮据说是古蜀开明王朝的王族后裔,瓯雒国也一直与秦人摩擦不断。在《大越史记全书》《岭南摭怪》《越史略》等越南典籍中,蜀泮和赵佗有过联姻,他的女儿媚珠嫁给了赵佗之子赵仲始,后来南越国与瓯雒国爆发战争,这对夫妻均死于那一战。

紧随其后的第四个问题是,赵佗自己的根基也还不稳。刚接手南海尉的职位,赵佗就开始“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但直到秦朝灭亡,他才“击并桂林、象郡”,中间至少有两三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他不可能全无作为,最大的可能还是在巩固自己的统治,逐步理清各种民治政事,进行人事调整,把自己能控制的军队训练得如臂使指,粉碎不服自己统治的秦人、百越人的叛乱等等。如果他刚接手岭南就硬要北上中原,不仅军队部下指挥不顺畅,甚至出现兵变、自己被杀都有可能。

还有第五个问题,北上路线同样困难重重。赵佗之所以能让岭南隔绝中原,就在于岭南和中原之间有着五岭天险的阻隔。所谓五岭有多种说法,目前被普遍认可的版本是:台岭(又名大庾岭、梅岭,也就是陈毅《梅岭三章》的写作地,名字来源于岭上植满的梅花)、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城岭,它们共同组成一片连绵纠结的山地,中间只有寥寥几条水路可供通行,秦军早在这几条水路中布下了几道重要关隘:位于台岭的横浦关,位于连江上游的阳山关,位于连江入北江处的湟溪关。守住它们就能卡断中原和岭南往来的所有道路。可反过来看,防守的便利就意味着通行的吃力。当年秦军从中原南下是这样,如今从岭南北上同样是这样。

最后一个问题,就算赵佗领军北上,面对的对手也空前强大。与岭南毗邻的故楚地是反秦热土,除了项梁、项羽叔侄,其他反秦势力还有吴芮、共敖、梅鋗等大大小小的诸侯,还有前面提过的东瓯王摇、闽越王无诸、安阳王蜀泮。赵佗的秦军即便兵力、粮草都充足,面对他们也并没有绝对的胜算;至于中原地区大大小小的反秦力量就更不用说了。

讲授一下:秦末大乱的时候,岭南秦军为何不回来?(图)  第5张

3.总结

综上所述,任嚣临终前的那段遗言的确很容易被理解为野心使然。但从后面的局势发展来看,它确实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安定,使当地秦人和百越人躲过了秦末的战火兵灾。它也是当时条件下,征南秦军所能做的最合理选择。

而赵佗在秦朝灭亡后建立了南越国,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南越武帝。从秦末战争到西汉建立,他的南越国逐步占领和控制了整个岭南地区,成为天下颇具实力的割据政权。赵佗则相继熬过了秦始皇、汉高祖、吕后等一个又一个名字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等到汉文帝派特使陆贾前来招抚时,他却画风大变,甘愿自称藩臣,并表达了尊奉汉室的意愿:

“老夫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万里,带甲百万有余,然北面而臣事汉,何也?不敢背先人之故。老夫处粤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能事汉也。……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

至少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赵佗对中原仍然是有感情的。

赵佗一直活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寿命高达九十余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长寿皇帝。他死后,南越国又经历了四代统治者,最终在汉武帝后期灭亡,享国九十三年。岭南大地成为中原文明的一部分;百越人、秦人、加入秦军的六国人,他们的血脉在这片土地一代代延续、融合,也拥有了全新的身份——汉人。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ls/39276.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