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一下: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图)

散文社2022-10-16 17:20:19350

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这里面都是使用面积较广的冷兵器,长期被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而广泛装备着,或者是在礼仪方面有着非常强的象征意义。而凡是不属于“十八般兵器”之内的中国古代冷兵器都可以统称为杂兵。

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古代杂兵可以简要分为钝器、软兵、暗器以及类矛武器(如叉)四类,这些武器因为容易误伤队友或者使用不便等原因,虽然未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但是在中华民间格斗和武术传承等方面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连枷作为中国软兵的始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活跃在古代军队的战场之上,不过这一冷兵器一直以来都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两宋时期才得以重现光辉。

普及一下: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图)  第1张

软兵之祖——宋代之前的连枷

连枷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周天子要求“国人”履行兵役,但是要求他们自行配备武器,而此时的连枷只是一种农业上使用的农具,它的主要用途是捶打谷物,使得谷粒与谷壳分离。由于在西周时期拥有正规兵器的“国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因此“国人”们只能拿着镰刀或者连枷和敌军打仗,这一时期的连枷使用频率虽然不低,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一旦有更好的冷兵器能够使用,作为农具的连枷毫无疑问会首先被从军队的武器序列中被淘汰。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金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军队制式武器的改变,连枷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守城兵器,专门用于攻击隐蔽在城墙拐角处或者凹陷处的敌军,如《墨子·备城门》记载:“城上二步一渠,置连挺(梃)、长斧、长椎各一物。”这里的“连挺(梃)”指的就是连枷,是当时守城军械的必备武器。

普及一下: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图)  第2张

关于连枷的具体结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和现代的“双节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分为两节:其中下面的一节长约50厘米,通常用于手持;而连接两节棍棒的绳索以及上端棍棒长度也在50厘米左右,是该武器的主要杀伤点。使用时,守城者站在城头的女墙之后,只需要扬起这种武器的一端,无需探头就能够使用弯曲的棍棒攻击到登城士兵,无形之中保护了守城者的安全。

从汉至宋,连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当然,这并不是指连枷在军事领域的广泛使用,而是在农业生产与传统祭祀之中所发挥的作用。两汉时期,统治者们相当重视农业发展,连枷也往往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道具之一,建立“新”朝的王莽常常以身作则,挥舞手中的连枷鼓舞百姓们勤于农事:

“予之北廵,必躬载拂,每县则粟,以劝盖藏。师古曰:拂,音佛,所以击治禾者也。今谓之连枷,粟谓治粟。”(《汉书·王莽传》)

普及一下: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图)  第3张

除此之外,连枷还经常用于从事农业上的祭祀与祈祷工作,据明代著名音乐家朱载堉的《乐律全书》考证,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以连枷为主体的一整套农业祭祀活动:

“灵星雅乐,汉朝制作。时人皆不识,呼为村田乐。童男十六人,两两相对舞,手持各执事。从头次第数:……第七对教舂柫,手执连耞舞,舞四转,共计三十二势。转初,转半,转周,伏睹仰瞻回顾。”

可见在汉代的《灵星队赋》之中,连枷已经成为农业祭祀活动的代表性农具。

在宋代之前,连枷这一武器尽管没有被中原军队用于野战和骑兵战,但是却被西北地区的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所广泛运用,他们对连枷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手持部位做得更短,同时在挥击部位的短棒之上裹以铁皮,甚至干脆以小型铁质刺锤作为替代,这样制造而成的连枷棒杀伤力很高,并且在高速的马上交锋之中难以被对方所格挡。

普及一下: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图)  第4张

大放异彩——两宋政府对连枷的开发与利用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宋的边境地区时常遭到少数民族的入侵。此时的少数民族骑兵们大多身着防护能力较强的锁子甲,中原地区骑兵所使用的剑或者马刀等劈砍武器根本无法对锁子甲保护的骑兵造成致命伤害。由此,打击类兵器再度受到两宋政府的重视,原本被埋没的连枷也迎来了让自己大放异彩的时代。

据《宋史》记载,最先发现并且将连枷这一武器传播开来的是北宋名臣杨偕。宋仁宗年间,杨偕担任并州知府时,将自己搜集到的《龙虎八阵图》、劈阵刀、铁连枷锤等兵法武器全部送往汴京,由此连枷在骑兵作战时的威力开始受到宋朝军事主官的重视。在仁宗时期曾公亮、丁度所编写的《武经总要》之中曾经提到了使用连枷守城的方法:

“凡筑城为营,每百步置一战楼,五十步置旋风炮一具,每三尺置连枷棒一具。若登城者渐多,则以狼牙、铁拍手御之;攀城之上,则以连枷棒击之,剉手斧(一种斧柄与斧刃垂直的特制战斧)断之。”

普及一下: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图)  第5张

此时的连枷多使用铁质,“铁”的引入使得连枷有了更为强大的钝击能力,因此两宋时期的连枷又被称为“铁链夹棒”。随着两宋对铁链夹棒的不断推广,“夹棒”也成为了民间武术家们所勤学苦练的重要兵器之一,甚至成为宋代戏剧的表演节目,在舞台的表演兵器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与劈刺类兵器相比,以连枷为首的打击类兵器在骑兵对决之中有两大优点:1.破甲能力强。由于“杠杆原理”的作用,以锁链分开的铁连枷在战斗时不仅容易命中敌方要害部位,并且由于惯性作用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也足以将身着锁子甲的骑兵震成重伤;2.坚固耐用,便于维护。劈刺型兵器在命中敌方兵器或者身体之后,常常会发生卷刃甚至断裂的现象,而长枪类武器在刺入对方身体之后往往会被卡住一时难以拔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往往不得不放弃。而连枷却不存在这一问题,它能够连续放倒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敌人,即使兵器发生了弯曲或者变形,却依然威力不减。

北宋历史上不乏有使用铁连枷而出名的将军,比如长期镇守西夏边境的狄青。据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宋名臣言行》记载,狄青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曾经身先士卒,使用沉重的铁连枷击破了侬智高的“标牌军”,侬智高被击败之后只能纵火烧城逃跑,从此不知所踪。

普及一下: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图)  第6张

明清时期连枷地位的迅速提升

自两宋之后,连枷依然在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连枷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明朝对民间武道家使用武器的禁令有所放松,这从客观上促进了连枷在民间武术界的发展与繁荣。在明朝时期,“夹棒”是武道家们必须要修行的防身兵器之一,堪称“杂器”名流,如明代中期学者郑若曾的《江南经略》中,“夹棒”位于十大杂器之一。

到了清代,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严格控制民间武装的发展,将“反清复明”的火苗扑灭在萌芽之中;而另一方面,清朝统治者却大力发展国家武装力量,于是连枷摇身一变,成为汉军之中的主要军械之一,甚至还常常用于展示皇帝的权威。

普及一下: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图)  第7张

如《大清会典》曾经多次提到,清帝国的汉军之中经常配备连枷,甚至在雍正年间,清朝皇帝的仪仗队之中出现了手持连枷的士兵,这充分说了清朝统治者对连枷这一武器的重视。不过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与“汉军”相对立的“八旗军”却很少使用连枷作为骑兵武器,也许是满族人并不习惯使用“连枷”这一武器的缘故。

随着军用连枷武器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农业所使用的连枷地位也开始不断攀升,甚至常常成为农业生产的代名词。比如最爱写诗的乾隆皇帝,他的诗词之中经常出现连枷的身影,比如“屋边傍筑圃平,振茎留秸起耞声”(《连耞》)亦或者“响落连耞急,尘浮夕照浓”(《持穗》)都能够看出乾隆皇帝对连枷的情有独钟,因此在清朝写诗吟诵连枷是皇帝的专利,一般大臣根本不敢僭越。

普及一下:盘点中国古代连枷的历史演进(图)  第8张

结束语

和其他冷兵器一样,连枷作为一种军事武器最早来源于西周时代的农业生产,它的历史发展规律大致可以总结如下:宋代之前,连枷作为特种兵器通常用于守城,在中原地区主要作为农具进行使用,只有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才使用连枷作为马上武器;两宋时期,专门的“铁链夹棒”被宋朝率先用于对付披甲的游牧骑兵,此后连枷在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位和农业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ls/39847.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