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下:陈寿是否贬低诸葛亮?究竟是否出于私仇?(图)

散文社2022-10-17 12:33:00279

陈寿是否贬低诸葛亮?究竟是否出于私仇?

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以一种深谋远虑,神机妙算的形象为人们所熟悉的,只不过这大部分还是来源于一些文学作品的表现,而在史书中的诸葛亮,又是什么样的一种形象呢?《三国志》是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记录书中自然也会有作者对于当时各个人物的评价,有人认为陈寿在评价诸葛亮的时候,是可以贬低了,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他们两人又私仇,这是真的吗?陈寿是否真的贬低了诸葛亮,而他们之间究竟有没有私仇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科普一下:陈寿是否贬低诸葛亮?究竟是否出于私仇?(图)  第1张

1、陈寿气量狭小?

《晋书•陈寿传》记载了一个“索米轻亮”的故事。话说丁仪、丁廙在魏国富有盛名,陈寿就对他们的儿子说:“送我千斛米,我就给你们的父亲写一篇佳传。”然而,丁仪、丁廙的儿子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陈寿一气之下,就没有为他们的父亲立传。

当然,关于“索米轻亮”一事的真伪性,历来众说纷纭。“挺亮派”,将此事作为“陈寿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一个重要论据,而余则认为此事不过是《晋书》杜撰而已。

由于,“索米轻亮”只在唐修史书《晋书》中记载,并无其他出处,孤证不立,杜撰可能性极大,且书中还是以“或云”的口吻记述,那么此事杜撰,基本上确信无疑。不过另一则事件,则比较能客观反映出陈寿心胸究竟如何。

《华阳国志》记载,梓潼人(今四川绵阳人)李骧才智过人,为人超脱有器量,知名于当世,在蜀地与陈寿齐名,一开始两人为至交好友,但后来两人由于某些原因,不但友情破裂,而且彼此互相诋毁、诬蔑对方,以至当世之人,都瞧不起他们二人。

当然,出于“报复”,在《三国志》中,陈寿对李骧的记载只是一笔带过:子骧(其父李福),字叔龙,亦有名,官至尚书郎、广汉太守。

有人说,可能是由于李骧官职太小,还不足以为其作传,但,李骧好歹也是一方太守,即使在蜀国后期,也是官至黄门侍郎,而黄门侍郎的职位也并不低。在汉代,黄门侍郎名义上隶属少府,又是皇帝近侍,主要的工作是在皇帝和尚书令之间,传达往来的公事处理信息,属于能自由出入禁中的外官,能接触到众多朝廷机要,地位很重要。

刘向曾对其子刘歆书说:‘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处也。’

由此看来,李骧并非官职小到不能列传,从侧面也可看出,陈寿器量狭小并非空穴来风。

科普一下:陈寿是否贬低诸葛亮?究竟是否出于私仇?(图)  第2张

2、与诸葛亮有私仇?

虽说陈寿气量狭小,有本可循,但这并不能证明他在史书中,对所有人都裹挟私货,除非陈寿与诸葛亮也存有私仇!

事实上,陈寿确实与诸葛亮存在“私仇”。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街亭失守后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受到牵连,被处以髡刑。

髡刑是上古五刑之一,是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法,由于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这是一种以侮辱人格的方式,对犯人所实施的惩罚。

而在古代,这种刑法的量刑确实过重,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千刀万剐、五马分尸都还要严重,因为在古人看来,“士可杀,不可辱”。因此,陈寿确实与诸葛亮存在巨大矛盾,甚至说诸葛亮是陈寿的“杀父仇人”,也一点不为过。那么,陈寿贬低诸葛亮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科普一下:陈寿是否贬低诸葛亮?究竟是否出于私仇?(图)  第3张

3、从通篇洋溢着“彩虹屁”的《诸葛亮传》,揭开“抹黑”诸葛亮的内幕

然而,通篇细读《三国志•诸葛亮传》,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诸葛亮传》中,陈寿从品行性情、文学才华、内政治理、军事成就等方面,刻画出了一个“完美无缺”的诸葛孔明!

在品性性情上,诸葛亮志存高远,公私分明;在文学成就上,有陈寿编撰成册的“诸葛氏集二十四篇”;内政治理上,开诚布道,赏罚分明,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敬畏;在军事上,作八陈图,平定南中诸郡,五次北伐,二出祁山,斩王双,杀张郃,收复关中诸郡;在外交上,促成孙刘联盟,北拒曹操。另外,他还发明了诸葛连弩与木牛流马。

所以,陈寿唯独用“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来“抹黑”诸葛亮,似乎不能成立,因为除了这个“黑点”,《诸葛亮传》全篇充斥着“彩虹屁”,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线索:“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中,“盖、欤”,这两个不确定性词汇!

古人在著书之时,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时常使用一些“或云”、“或曰”、“盖”、“欤”等不确定性词汇,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在此处,陈寿也是运用了这个方法。在记述诸葛亮的具体军事功绩之时,没有这些表达模糊的词汇,而在主观评价诸葛亮之时,却用了“盖、欤”,这俩不确定性词汇,其显现出的端倪,不可不细细考量!

那么,陈寿到底想表达些什么?或者说,让陈寿有所顾虑的到底是什么?以至于一个句子,连用两个不确定性词汇?答案是——畏惧司马氏!《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陈寿写下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内容:

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谨录写上诣著作。臣寿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上。

转折点就在此处,陈寿不惜以卑躬屈膝的方式,投诚晋武帝司马炎,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诸葛亮的文集,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而在原文中,陈寿也解释了诸葛亮“不善”奇谋的真实原因!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认为诸葛亮北伐未果的原因有:蜀国除诸葛外,再无军事人才,加之国家实力方面不如另外两国,且与诸葛对垒的都是精英,所以诸葛亮没能完成北伐大业,并非诸葛不智,实是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为也!

另一方面,陈寿如此畏惧司马炎,这与司马氏反复无常,迫害文人有很大的关系!

科普一下:陈寿是否贬低诸葛亮?究竟是否出于私仇?(图)  第4张

4、畏惧司马氏,诸葛亮在形象上必须存有污点

晋朝一统天下后,陈寿的身份属性由蜀臣变为晋臣,而晋又是承魏而统一天下。因此,《三国志》尊魏为正统,自然是水到渠成。

在《魏书》中,陈寿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如《蜀书》中记述刘备,称作《先主书》;《吴书》中记述孙权,则称《吴主传》。

这一细节,显示出了陈寿极强的“求生欲”。这也难怪,司马氏一族反复无常,睚眦必报,天下皆知,这从司马昭联合钟会陷害嵇康,就可看出。而陈寿虽在蜀地颇有名气,但显然无法与“文坛一哥”嵇康,相提并论。而“一哥”都能被司马氏用计杀害,更何况区区一个蜀地才子,而同为蜀地才子的李密,更是写下了千古名篇《陈情表》,来推辞出仕!

因此,面对器量如此狭小的司马氏家族,陈寿著书之时,不可不细心思量,遣词用句,不可不再三斟酌,倘若稍有不慎,掉脑袋、诛九族那都是家常便饭。

那么,出于“正统性”考虑,更是出于性命的考虑,陈寿就必须对诸葛亮有所“抹黑”。因为,如果诸葛亮真的那么完美,为何承魏的是司马氏,而不是蜀国刘氏?将诸葛亮完美化,意味着晋国得国不正,这岂不是明着打司马氏的脸?

即便如此,陈寿还是使用了春秋笔法,想以此蒙混过关!不过,给诸葛亮单独立传,这是《三国志》所有文臣武将,都没有的殊荣,甚至连诸葛亮的文学作品,陈寿都记录在册,在这一点上,连“三曹”的曹操、曹丕、曹植都没有这个待遇!陈寿对诸葛亮的敬重佩服,可见一斑!

总结

综上来看,陈寿由于其父的原因,对诸葛亮确实存有怨恨,但蜀地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风化肃然,道不拾遗,民风淳朴,强不侵弱”,面对诸葛亮这样的功绩,陈寿即使想无视,甚至想抹黑,都毫无办法,这是其一。

其二,在《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赞美,可谓滔滔不绝,溢美之词,溢于言表。在他的笔下,诸葛亮已经是古今第一人臣了。可以说,陈寿完完全全就是诸葛亮的头号粉丝。这也意味着,在私仇与公道之间,陈寿选择了后者,其公心战胜了私心!

其三,如果诸葛亮这么完美,那又置司马氏于何地?统一天下的可是晋朝!作为晋朝子民却想将前朝敌国的人物,刻画成一个完人,这样做,是不利于司马氏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所以“抹黑”诸葛亮也是必然的结果!

本文链接:http://www.copcfund.org/ls/40502.html 转载需授权!

最新发布

随机文章

猜你还喜欢这些...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